Inkstone culture

溪砚文化

寻迹曾国藩

【发布时间:2008-06-20】
      一个农家子弟,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;一个文弱书生,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?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,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?这是一 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,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。他就是曾国藩,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。
     初入仕途
     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,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。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,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。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,这种举动十分罕见。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,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,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。这让祖父十分着急,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。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,百思不解,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,解释说“玄武有紫砚。”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,就寻到了溪口。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,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。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,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。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,含义是洗涤过去、获得新生,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。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,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,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。
    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,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,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,这是无尚的光荣。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,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。但他没有想到,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,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,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。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;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、精进学问、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。并拜唐鉴、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,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。
     很快,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。之后,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,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:礼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工部侍郎、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。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。十年之内7次升迁。正当他春风得意时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断了他对仕途的设计,他的母亲去世了。
    如日中天
    曾国藩回到荷叶镇默默地为母亲守孝,在家里似乎能够让他得到一丝慰藉,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宁静时光。但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早已经失去了安宁,这一年,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的农民起义已经呼啸而来,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湖南并夺取了省城长沙,清政府所倚仗的绿营军队一败涂地。正当清王朝束手无策的时候,曾国藩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。
    果然,咸丰皇帝下旨,让守孝仅半年的曾国藩在湖南办起了团练。跟随他的有一大批湖南籍的精英,包括彭玉掘、胡林翼、罗泽市、左宗棠。他们很快就控制了长江沿线,让太平军感到极大的压力,也从此被清王朝视为救星。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湘军。
  事实上,在威风凛凛的帅字旗下,曾国藩并没有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”的潇洒,更多的是狼狈不堪。1854年,曾国藩更是在长沙郊区一个叫靖港的码头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,几乎就是全军覆没。
    但曾国藩并不甘心失败,他倾注了更多心血希望赢得转机。然而官场上的各种矛盾时时牵制着他,他感到自己像是戴着镣铐,举步维艰。当时,湘军正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,战局刚有一丝曙光,曾国藩又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。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,甚至不顾左宗棠对自己临阵脱逃的指责,他依然坚守孝道,义无反顾地回家了。
这也让曾国藩终于明白,处处碰壁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刚烈不屈的性格。于是他开始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,尝试着与人周旋、试着以退为进,果然,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;转机不断地出现。
    晚年没落
    1858年,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,47岁的曾国藩第二次戴孝出山了,经过6年的苦战,最终率领湘军攻克了金陵,这件事至少带来了3个结果。第一,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结束,为清朝平定了天下,其次,迎来了短暂的“同治中兴”,第三,清朝的军权也第一次从满族人转到汉族人手中。
    这时的曾国藩,名声与威望都达到了巅峰,除了几十万的湘军外,身边的幕僚达到上千人。
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,让他惊出了一身的冷汗。这天中午,很多跟随他出生人死的将领一起暗示要拥立他当皇帝,这个举动让他顿时胆战心惊。究竟是继续做万人景仰的中兴名臣,还是冒着成为乱臣贼子的风险君临天下,这个一直格守儒家道德的老人思考了几天几夜。
    其实最初同治皇帝做过承诺,谁能解除太平天国对清朝的威胁,谁能够打下南京谁就封王。但是曾国藩功高盖主又重兵在握,同治皇帝并不信任他,借口汉人不封王只封了他“一等毅勇侯”。曾国藩深知飞鸟尽、良弓藏的道理,但是深入骨髓的儒家礼教让他最后还是拒绝了皇帝宝座的诱惑,选择了继续为人臣的道路。于是他自剪羽翼,调散了湘军,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解脱。在这个时候,曾国藩静下心来给家人写了很多书信,从这些书信中,我们可以略微窥探到他对国家、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。后来,这些家书被不停地整理与出版,成为影响中国长达百年之久的《曾国藩家书》。
    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,曾国藩试图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,他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。之后又多次上奏朝廷,派中国幼童去美国留学,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人才,把洋务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    曾国藩没有选择自己做皇帝,而且更加不知疲倦地为清王朝奔忙着。他办的最后一件差事就是处理天津教案。已是直隶总督的他明知这桩涉外事件非常棘手,但依然义无反顾地上路了。然而,在各种压力下他做出了不利于中国民众的决定。结果让国内一片哗然,心中不服的老百姓把卖国贼的骂名留给了他。一代名臣落得寂寞而凄凉的晚景。不到两年后,曾国藩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。1872年3月,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最有争议的人在南京去世了。
© 2015-2016 湖南双峰县国藩溪砚工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426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