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kstone culture

溪砚文化

名人与溪砚

【发布时间:2018-05-10】

文房四宝中的砚,又被称为“砚田”,有“武夫宝剑,文人宝砚”之说,砚是文人梦想的载体,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,砚台从一种工具,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。千百年来,中国文人已将砚石之自然美与文人之灵性融合成趣,不但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,更让其拥有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涵。文人们爱砚、寻砚、藏砚、赏砚,更是留下许多佳话。

数百年间,一个以砚闻名的古镇——溪口,以它为中心,方圆百里,孕育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群体,环列着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彭德怀、陈赓等璀璨的一代伟人,诞生了闻名遐迩的齐白石、王憨山等艺术大师,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、抗日名将宋希濂就生长在溪口村的旁边。

(一)曾国藩与溪砚

曾国藩,嘉庆十六年(1811年)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(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)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。

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。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,与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并称“晚清四大名臣”。官至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
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,6岁入私塾,8岁能读四书,诵五经,14岁能读《周礼》、《史记》文选,道光十八年(1838)中进士,入翰林院,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,不可为官自傲,他修身律己,以德求官,礼治为先,以忠谋政,在官场上获得极大成功。

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,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,他一生与溪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曾国藩读书之时,嫌砚台不好,灵感不来,学业不精,祖父星冈公到处求访名砚,于井字街长寿庵道长占卜:“玄武有紫砚。”玄武者,荷叶之北方,祖孙便沿涓水北上寻至溪口,只见翠谷挂瀑,雷鸣山野,重岩叠峰,紫气东来,在深谷涧溪中果真觅得奇石一块,请溪口砚匠琢成砚池,自此,国藩学业大有长进,道光十二年中举,道光十八年点翰林,十年七迁,遽成封疆。

咸丰、同治年间,国藩效命朝廷,溪砚成为他的终身伴侣,出任直隶总督时,曾将溪砚作为“贡品”,敬献皇上,同治皇帝爱不释手,置于龙案,湖南双峰溪砚从此名声大振,满朝文武争相求之。

(二)宋希濂与溪砚

宋希濂,字荫国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溪口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,幼读私塾,小学五年,常由父教习古文。民国十年(1921)考入省城长郡中学读书,1923年南下广东入学,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。1927年赴日本学习,在千叶陆军步兵学校就读。

宋希濂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军事家,1993年在纽约逝世,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“名人区”,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了“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”。

宋希濂家庭,先世多文人,祖父,父亲都饱读经书。其父是古镇溪口有名的文化人,在民国初年,就和成氏、万氏组建了溪口的砚池公司,最盛时生产砚工200余人。宋希濂自小在父亲的制砚作坊里悠转玩耍,耳濡目染,与溪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认为家乡的砚台细腻入丝,呵气生云,磨起来亦发墨如油,且做工精巧。他在溪水河里找到“双峰绿”砚石,父亲为其雕琢成砚,声如铜、性滑坚、色如玉、善凝墨,他对绿石砚总是爱不释手、反复把玩。

宋希濂父亲的住处有“砚斋”之称,收藏的砚数量多,品种丰富,宋希濂选上材质好,做工上乘的溪砚作自己研墨书写的文具,把砚台作为心爱的宠物,以溪砚终生为伴。在长郡中学、黄浦军校他的课桌上出现了溪砚的身影,1927年,宋希濂远赴日本求学,溪砚随着主人漂洋过海,远渡东洋。在汉文化盛行的日本,溪砚的出现,引起日本学生的好奇和喜爱,尤其是溪砚优良的材质、精巧的雕刻和造型在日本的学校里产生轰动效应,日本学生购买中国砚台作为文具的现象迅速扩大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出现了抢购、收藏中国砚台的热潮,这些与宋希濂等人在日本求学期间展示推广中国砚文化不无关系。

(三)熊清泉与溪砚

熊清泉,1927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镇,早年赴省城长沙求学,就读于国立师范学院,后并入湖南大学,1948年在国立师院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组织,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。他曾任湖南省委书记、中共中央委员、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。他善于思考、勤于写作,著述颇多,常有文章见诸报刊。他自幼喜爱书画,笔耕不辍,近年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。

熊清泉非常喜爱家乡的溪砚。他的少年成长地是双峰县杏子铺镇的光景村,这里与生产溪砚的溪口村相邻,孩提时代就十分喜欢家乡的砚台,读书之余就经常去古镇溪口寻找砚石,去砚庄选购自己心爱的砚台。无论在家乡读书,还是远赴外地求学,他的书匣里总是带着一方溪砚。他爱好文学、书画,一直用溪砚研墨,用以写作、绘画、练书法,在文学和书画领域有较深的造诣。

熊清泉一直期盼溪砚制作工艺的恢复和传承。熊书记虽然远离家乡,公务繁忙,但对溪砚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一直没能忘怀,他对历史上古镇溪口的制笔和制砚业有深深的记忆和情感。溪砚制作在“文革”期间被视为封建复古而中止,“文革”结束后,他每次回到家乡,都要与溪口的老人谈及溪砚,他说,溪砚是家乡一个好的文化产品,溪口的老祖宗发掘了这么一个好东西,我们不能把它丢了,我们应该恢复它,传承它。他的这种热切期盼,深深地影响和感动了溪口村制砚人的后辈们,也为溪砚恢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。

熊清泉一直关心和支持溪砚产业的发展壮大。本世纪初,溪砚恢复生产,熊书记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。他多次到制作基地视察指导工作。每次来溪砚公司,他总是详细了解企业情况,认真听取工作汇报,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。他对国藩溪砚更是厚爱一筹,多次亲临生产现场,他指出,这样的文化企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,有专业化的产业人才,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元素,有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,要继续努力把溪砚产业发展得更好。他还就企业的资源配置、专业化程度,合力的形成、竞争力的打造提出指导性建议,他特别叮嘱,文化园区要有本地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元素,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,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。这些对溪砚人的鼓励和指导,对溪砚产业的关注和支持,必将对溪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。

溪砚,因为有了名人的印记,一方方美丽质朴的砚台,承载了更多的故事与情感,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这一方方砚台永恒流传下去。

© 2015-2016 湖南双峰县国藩溪砚工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4265号